近年來,海安市紀委第十一監督檢查室充分發揮貼身監督作用,結合駐在區鎮實際,聯合區鎮紀(工)委圍繞惠民惠農補貼領域存在問題開展專項監督檢查,重拳出擊、精準糾治,嚴肅查處村干部虛報冒領、截留挪用、優親厚友等“微腐敗”行為,深入糾治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讓群眾感受到監督治理的力度、為民惠民的溫度。
發揮“助推劑”作用,形成協同推進工作合力
我室持續優化和整合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力量,推進“室地”聯動、“監督與監管”聯動,強化信息分享、數據分析和線索摸排。一是聚焦各個環節,統籌協調推進。圍繞政策落實、資金監管、辦理流程等方面協助和指導區鎮紀(工)委主導推進,聯合區鎮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專項檢查,通過實地走訪、數據比對分析、會商研判形成協同聯動監督的工作格局。二是聚焦重點領域,全面開展排查。聯合駐在區鎮民政、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重點針對農村耕地保護補貼、農資補貼和優撫補助等各類專項惠農惠民補貼資金的發放領取情況進行專項監督,全面收集和掌握相關專項資金補貼的發放標準、發放對象等基礎資料,查看是否存在資金發放不及時、不足額,政策應享受未享受,超范圍發放,應退出未退出等問題逐項調查核實。
發揮“智囊團”作用,確保監督檢查精準有力
深入把脈,分析存在問題。惠農補貼的項目種類較多,包括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稻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秸稈還田作業費補貼等近十種惠農補貼補助資金。結合本區域范圍內的實際,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作為監督重點進行排查。以駐在區鎮單戶耕地普遍較小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重點梳理出單戶耕地面積超過10畝或者以村干部及其家屬、村民小組長名義申領的數據,圍繞資金流向“進”“出”兩條線,排查出疑點信息79條,挖掘出非種植農作物申領、虛增面積多領、冒名頂替領取等問題線索6條;針對所聯系的鎮域范圍內多條河道實施綠化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耕保補貼發放中綠化造林占用耕地不得享受耕保補貼的具體要求,在查閱各村農戶承包土底冊、耕地補貼打卡記錄等資料的基礎上,倒查出租金與耕保補貼重復享受、應減未減等相關問題線索3條;以監督規范優撫補貼的發放為切入點,核對優撫對象身份的真實性、人員增減與資金發放統計資料,比對分析排查違規發放優撫補助資金的問題線索5條。精準鎖定,快速查處問題。深化運用“室組地”聯合辦案模式,對問題線索嚴查速辦、動態清零,監督檢查室主導,區鎮紀(工)委共同參與,分工協作、一體推進線索研判、調查取證、開展談話等工作,確保將問題查深查透。先后查處了以農戶名義違規申領耕保補貼用于村賬外支出案件、以農戶名義違規申領耕保補貼用于修建農路捐款和繳納相關費用案件8起19人次、未及時核減農戶耕保面積重復享受耕保補貼案件3起6人次、未及時核減優撫對象優撫補助案件4起4人次。
發揮“防護網”作用,保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堅持“懲”和“治”并進。注重查漏補缺,落實整改推動監督閉環。堅持將發現問題、查處問題、解決問題與以案促改、做實監督結合起來,梳理出案件中的普遍性行為和特點,深挖問題背后的制度短板、監管漏洞,推動駐在區鎮完善制度措施。針對耕保補貼發放流程的重點環節,聯合區鎮紀(工)委結合各自實際深入分析,將職能部門常態化對各村發放情況進行抽查,制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申報《承諾書》;形成耕保補貼“村級小組長—分工組干部—鎮農業農村工作局工作人員”層層審核把關的鏈條式審核機制,推動耕地保護硬措施落實落地。堅持“統”和“分”并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與區鎮紀(工)委、區鎮農業農村、審計、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資源整合、人員配合的工作機制,強化各類監督的統籌,提升監督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探索建立監督檢查室分片協作、區鎮紀(工)委前置延伸、區鎮職能部門參與一作戰的監督格局,對日常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提示監督重點,護航鄉村振興。(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