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862ci"><dfn id="862ci"></dfn></del>
  • <strike id="862ci"><input id="862ci"></input></strike>
    紅 巖 魂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21-06-22 閱讀:0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雖說主席已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但在國民黨長期盤踞的重慶,這時卻正處于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時刻。關押在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等處的同志們,從各種渠道獲知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無不為自己所投身的偉大事業(yè)的勝利感到無比驕傲,但同時,殘酷的斗爭形勢也讓他們預感到,不甘心失敗的敵人一定會對他們下最后的毒手。所以,最后這段寶貴的日子里,白公館、渣滓洞的同志們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各自從革命斗爭中獲得的體會和感悟,對重慶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的原因進行反省和總結,他們心里想著:“死,也要死得其所。”大家所熟知的《紅巖》小說的作者之一羅廣斌,也參與了獄中討論。

    1949年11月27日那個夜晚,窮途末路的國民黨反動派對白公館、渣滓洞的革命者進行最后的屠殺,采用機槍射、火焰噴射器焚燒等殘酷手段殺害了數(shù)百名革命志士,其中有姓名記錄的就有321人,還包括5個無辜的幼童。羅廣斌和尚未被殺害的10多位獄友,趁敵人疏于看守之機,冒死沖出白公館蟄伏鄉(xiāng)間,3天之后迎來重慶解放。

    為履行對犧牲戰(zhàn)友的承諾,到家后的羅廣斌將自己關在房間里,憑借記憶整理出同志們在獄中提出的意見。1949年12月25日,即重慶解放后的第25天,他向黨組織秘密遞交了長達幾萬字的《關于重慶組織破壞經(jīng)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報告原件共15頁,包括七個部分,其中第七部分是“獄中意見”,里面是獄中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黨總結出的意見,是他們最后的囑托。這份報告直到1989年被胡康明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獄中八條”而公之于眾。其中內(nèi)容包括:一、防止領導成員腐化;二、加強黨內(nèi)教育和實際斗爭的鍛煉;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五、切勿輕視敵人;六、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經(jīng)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七、嚴格進行整黨整風;八、懲辦叛徒特務。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將“獄中八條”一一讀了出來:“‘獄中八條’作為烈士們臨終前給黨留下的血淚囑托,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重溫黨史,可以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渣滓洞、白公館里的革命志士留下的這“獄中八條”,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用教訓與反思寫成。它啟示我們,一個政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是多么重要,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組織紀律、道德情操是多么重要。今天,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進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既肩負著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也仍然面對著與70多年前那些先輩同樣的考驗。看清“來路”才能認準“去路”,認識“腐化之險”才能樹牢“正確用人導向”,補足“精神之鈣”才能嚴肅“黨內(nèi)政治生活”。

    來到市委巡察組掛職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巡察工作是新形勢下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重大舉措和重要抓手,是黨內(nèi)的“政治體檢”、作風的“專項會診”、精神的“集中補鈣”和思想的“深刻警醒”。巡察干部需要緊緊圍繞政治巡察職能定位,堅持兩個“維護”、堅持“三個聚焦”問題導向,提高政治站位,公正嚴明、實事求是、踏實工作,不遮不掩,如實反映問題,才能真正發(fā)揮出巡察“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震懾、推動改革、促成發(fā)展”的目的。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要向各位巡察的領導前輩學習,不斷深入學習黨的理論政策、提高自身政治領悟力,嚴守政治和紀律底線,準確把握巡察的根本任務和價值取向,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承擔起一名巡察員應盡的責任,為做好南通巡察工作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南通市委第六巡察組掛職干部、海門區(qū)海門港新區(qū)招商局科員 曹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