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862ci"><dfn id="862ci"></dfn></del>
  • <strike id="862ci"><input id="862ci"></input></strike>
    拂拭心靈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8-01-29 閱讀:0

    拂拭心靈

     

    朱佳佳

     

    我能肯定每家每戶每年除夕前家里都是要進(jìn)行一番大掃除,我們南通人俗稱“撣塵”。每次“撣塵”后都能清理出許多無用的雜物,單賣廢品也能賣好幾十元錢。春節(jié)到現(xiàn)在,不覺間又已近半年,房子里似乎又“滿”了許多,目光所到之處,總覺得很是礙眼,令人煩悶。

    趁著周末,做一次徹底的清掃吧。先把報紙、新聞信息類雜志清理出來,再把果品、酒類、電器等的包裝盒壓平捆綁好,然后把不再穿的衣服裝進(jìn)大紙箱——這就已經(jīng)是四大摞了。安放得亂七八糟的東西要進(jìn)行分類歸置,接著是拆洗窗簾,清掃窗臺,擦地,最后是清洗廚房。不干不知道,一干嚇一跳。短短幾個月,家里竟產(chǎn)生了這么多廢品和垃圾!而且,表面看似纖塵不染的屋子,沙發(fā)底下,櫥柜頂上,空調(diào)風(fēng)葉里,臥床的角角落落,早已積滿了厚厚的灰塵。快慰地靠在干干凈凈的沙發(fā)上,品著清茶裊裊娜娜升騰起來的幽香,看著清清爽爽窗明幾凈的家,不意潛滋暗長了一絲感喟:生命真正的愉悅竟是源自清凈和簡約。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在采摘果實的同時,也帶下了殘果、枯枝和敗葉,這些無用甚至有害的東西夾雜在一起,除看起來成果豐厚,能滿足我們的虛榮心之外,實則成為了我們最大的負(fù)累,殘果中的害蟲,還會成為致命的禍患。

    佛家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古往今來,那些人格高尚,事業(yè)上頗有建樹,給人類社會留下寶貴精神財富的人,無不是勤于拂拭自己靈魂的人。曾子說,“每日三省吾身”。曾國藩在書信中也曾談到,“凡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凡是自己的行動遇到阻礙,一時不能克濟(jì),就應(yīng)該反躬自省,尋找并克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jìn)一步充實完善自己的道德與才能。著名的廉政楷模于謙、海瑞等,就是這樣常常反思自己,打掃自己的心靈之屋。他們生活簡樸,思想單純專一,自覺地拒絕和淘汰那些對于他們來說多余的東西,時時保持生命的簡明與純凈。沒有了熾盛的欲望,人便能如荷潔身自好,若松傲骨錚錚,似梅高潔傲岸,酷蘭胸襟坦蕩——“人到無求品自高”。即使有再大的誘惑,也不能動搖分毫,便能“夢亦閑”、“失意少”。

    《非誠勿擾》著名特約嘉賓樂嘉在寫給他十五歲女兒的信中說,“在過去三十六年,你爹從來都是記錄自己的心得隨時反省……如果你能夠養(yǎng)成每年對自己做個總結(jié)的習(xí)慣,你會因此而得到巨大的財富”。的確,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每一個時段,都要對自己進(jìn)行認(rèn)真的總結(jié)。這“總結(jié)”不是給別人看的官樣文章,而是檢點自己的靈魂,哪些是生命必須的養(yǎng)料,哪些是對成長無用的負(fù)累。清除了心靈的塵垢,縱不能兼濟(jì)天下,你也是立于這天地間大寫的“人”,一個清清爽爽干干凈凈的人。

     

    (作者單位:秦灶街道橋東村社區(qū)居委會)